市政協召開“新中國70年發展經驗與展望”小型深度學習座談會
10月22日,圍繞“新中國70年發展經驗與展望”主題,市政協召開小型深度學習座談會。市政協副主席方惠萍出席。
會上,市政協常委、學習委員會副主任,上海社科院院長張道根作了相關專題講座。他認為,70年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綜合國力長足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歸根結底就是因為“走出了符合時代特征、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道路”。他說,現代意義上的國家和新型政黨制度的建立,使“中華人民共和國能統一、穩定、安全、有序地集中力量辦大事”,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進制度創新,不斷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70年間,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變化,改變了閉關鎖國的面貌,特別是1978年底,啟動了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激發了全體人民創新創業創造活力,創造了國民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中國奇跡。
展望未來,張道根說,中國發展進入新時代,正處在加快現代化強國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面對風險與機遇并存的局面,應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尊重客觀規律,植根中國國情實際,堅持道路自信,堅定不移走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真正從追求經濟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補齊經濟結構平衡和資源配置效率的短板,著力科技創新,不斷增進人民福祉。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參與者、獲益者,也是貢獻者,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要“繼續對標世界最好水平、國際最高標準,堅定不移完善對外開放體制機制,持續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全面參與國際經濟的合作與競爭,保持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方惠萍說,新中國70年發展,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面對新時代新使命,一定要增強政治制度自信,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大團結大聯合,不斷鞏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礎,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廣泛凝聚共識,畫出最大同心圓。她認為,除了經濟發展,還應重視價值認同的研究和宣傳,同心同向,團結統戰,齊心協力,進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在滬全國政協委員,月星集團董事局主席丁佐宏受邀參與了10月1日在北京舉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慶祝活動。會上,他與大家分享了4分半鐘的那天的視頻,依然難掩激動心情:“歷經70年的探索和前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積累了深厚的底蘊和歷史的經驗。我慶幸生長在這里,生長在這個時代,強大的祖國給了我們自豪和信心,新時代一定會創造更多的新輝煌。”作為一位民營企業家,他說:“企業是社會的一個單元。作為企業人,就應該踏踏實實把企業做成一個健康的、有活力的、正能量的社會細胞,用實際行動報效祖國。”
圍繞主題,與會委員踴躍發言。市政協常委、學習委員會常務副主任王國平認為,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包括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馬克思主義與世界文明、與中國歷史文化結合。市政協委員,復旦大學教授鄒詩鵬認為,穩定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治理,要堅持黨的領導,他希望加強對當年“共同綱領”等的理論研究,更好地增進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市政協委員、提案委員會副主任鳳懋倫認為,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遵循客觀規律辦事,特別是面臨新時代這一轉型的關鍵時刻,思維方式要根據客觀形勢做出新的調整。市政協委員、學習委員會副主任,市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王偉建議,要更多地用“世界語”闡釋中國70年的發展經驗,并進行多學科的研究,特別是在文化層面進行總結。市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程國樑認為,在資源配置越來越大程度交給市場的同時,應在公平分配方面著力而為,以獲得更有持續性的效率。市政協委員,市社會主義學院原副院長姚儉建認為,應高度關注經濟下行壓力,做好預判和預案,進一步提升治理智慧和治理能力。市政協常委,市文化和旅游局資源開發處處長朱國建用“擔當、定力、情懷、格局、動力”5個詞闡述了自己對新中國70年道路的感悟,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保有夢想、不忘歷史、保持定力、正確判斷、務實作為,是他對未來的信心。市政協委員,市室內環境凈化行業協會副會長王芳希望,今后的經濟發展要更注重以科技為引領。
(稿件來源:“聯合時報”公眾號 攝影:學習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