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一場建筑設計革命,給子孫后代留下新的文化遺產
上海的城市改造方式逐漸從“拆改留”轉換為“留改拆”,是歷史性的進步,是當代人對前人歷史文化遺產的尊重和繼承,但僅僅保留保護歷史建筑是不夠的。建筑作為“人類文化的紀念碑”“思想的容器”“人類生活的精神家園”,還要肩負起傳承文化、記錄時代、展現風格的歷史使命。放眼全球,但凡歷史文化名城,無不擁有充滿藝術和美感的城市建筑風格。中國北京、意大利佛羅倫薩、法國巴黎、俄羅斯莫斯科、捷克布拉格等通過標志性的建筑風格展現出可觀可賞可讀的人文風采,記錄下人類文明的印跡,倍添城市魅力,讓人留戀忘返。
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也保有一定體量的歷史風貌建筑,主要體現在外灘建筑群、石庫門街坊民居、鄔達克別墅群等,另有部分近代別具特色的公共建筑,如楊浦自來水廠、楊浦區圖書館新館、上海體育學院大禮堂、上海精神衛生中心等,講述著上海的過往和迷人的城市風采。
改革開放40年來,上海經歷了舊城改造的高峰和新城開發的高潮,建筑體量巨大。讓人深感遺憾的是,在上海這個超大城市里,難得見到風格獨特、內涵豐富、藝術價值高尚的優秀建筑,在全國或世界有影響力的著名建筑更為稀缺。放眼可見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和各類密集的建筑群,但多為同類化、單一化、粗放化、呆板化的建筑形態,鮮有設計思想和文化內涵。近年修建的蘇州河上的橋、正在修建的大治河上的橋、各類大中型立交橋,樣式酷似孿生兄弟;商業街區、住宅小區造型缺乏辨識度;公共設施如學校、醫院、文化中心、機關辦公大樓,也是面貌雷同。至于城鄉中小河道,從河中駁岸、河上橋梁、河邊護欄、閘口泵站,無一不是統一標準、統一樣式、一張圖紙快速施工完成,江南水鄉原本自然生態、蜿蜒靈動的韻味已然不復存在。
為此,建議:
一、注重城市規劃的建筑風貌塑造和統籌
在規劃中重新定位并明確上海的城市風貌風格,并通過建筑藝術予以體現。立足中國傳統文化精髓,跟隨時代前進步伐,強調建筑的功能性與藝術性統一,強調文化和藝術在建筑風貌中的展示,強調時代、歷史、鄉土、個性、人情在建筑風貌中的融合,既保有中國傳統建筑文化一以貫之的典雅、柔和、深刻以及強調整體性、尊重并順從自然的意境美,又體現上海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樹起“新海派”或“新江南”建筑風貌標桿。
二、加強城市建筑風貌的審核管理
目前,城市建筑形態并無職能部門把關,基本靠建筑主體方自行設計,零散而難以統籌安排和審核把關。建議成立市區兩級建筑設計評審委員會,對新建或改造的建筑形態設計進行評審管控。評審委員會由建設審批部門、有社會影響力和業界權威的建筑師、美術師、音樂家、工藝師等組成,共同開展評審,讓建筑匯聚并展現多種藝術形態之美,留下建筑經典,彰顯城市文化,熏陶城市居民。只有經過評審委員會論證通過的建筑設計方案才可施工建造。
三、設立上海建筑設計藝術獎
白玉蘭獎是上海市建筑工程質量的最高榮譽獎,但其評選只強調技術標準和工程質量,不體現藝術和審美標準。設立上海建筑設計藝術獎將促使建筑體現時代性、地域性的藝術和文化要求,成為創作的追求和品評的標尺,讓建筑凸顯藝術標準,展示風格流派。還要注重發揮“第五立面”即建筑屋頂面的美學功能,引導建筑善于運用屋頂表達風格、形成風貌。
四、加強新時代優秀建筑的評選和保護
相對當前社會上“最丑建筑”的戲謔式評判,上海可以提出并推廣新時代“最美建筑”的評選。每隔一定時期,結合建筑設計藝術獎的評選,對在新時代誕生或修復的上海代表性優秀建筑進行評選和宣傳,及時加以肯定并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樹立建筑藝術的正面標桿,引導建筑藝術的大眾審美,形成功能適用、傳承文化、富有美感的建筑藝術風范。
(閔行區政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