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店一面”的店鋪招牌抹滅城市風景線
市政協委員、市合作交流工作黨委副書記潘曉崗,以及薛來民、陳蘇、崔躍龍、厲靜、張裕萍、丁輝、周起興反映,近期有關部門正組織對店鋪招牌進行安全改造,昔日街頭門店五顏六色、各式各樣的招牌消失了很多,取而代之的是整齊統一的嵌入式門店招牌。這樣“千店一面”的改造是對美化市容的一種誤解,忽略了店鋪招牌的藝術性和歷史內涵,也會扼殺城市的個性和魅力。
為此,建議:
一、取消統一店鋪招牌的“一刀切”做法,保留個性化
不少市民反映,店鋪招牌、廣告的統一改造,固然有其必要性,但“統一整容”后的招牌“美”得毫無特色,正在無形中消磨每天街巷的獨特記憶。上海南京路、淮海路、多倫路、外灘等著名的商業步行街,寬窄高低交錯的店鋪、五彩繽紛的霓虹燈營造出濃厚的商業氛圍,是申城一張亮麗的名片,也是城市街道“煙火氣息”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議充分尊重招牌的個性化設置,增強城市的活力。尤其對一些風貌街坊、具有人文歷史和商業價值的招牌應保護性修繕,切莫一改了之。
二、堅持安全底線,進一步規范店招設置標準
招牌管理應注重安全底線管理,對店鋪招牌破損、戶外廣告胡亂設置等進行規范約束,不宜也沒有必要在店招的顏色、字體、字號等細枝末節上用力過重。試行列出“負面清單”,規定哪些有安全隱患的材質,違背法律法規規定、明顯不符合社會風俗的店鋪招牌設置設計不可以采用,既保障店招的安全性,也使商家在店招設計上擁有更多的發揮空間,充分展示店鋪個性,提升城市美感。
建議借鑒香港地區及日本的做法。早在上世紀80年代,香港政府就對大量違規招牌進行了拆除;2010年又頒布了小型工程監管制度,對招牌的高度、尺寸等有了更明確的規定。現如今,香港的很多區域都已將橫向招牌,換成了更為規范的垂直招牌,并在嚴格遵守政府規定的基礎上,融入了很多店鋪特色,將整個城市變得更為生動、鮮活。同樣,日本的店招雖然經歷了幾次三番的改造,但依然沒有喪失個性與美感。早在1949年,日本就頒布了《屋外廣告物法》,對各種招牌的色彩、尺寸、位置等進行明文規范。到了2007年,他們又修訂招牌制定條例,花了7年時間調研與參考商家意見,2014年才正式發布。就連當初麥當勞進駐京都,也必須按當地的規范辦事,將店鋪色彩全部調暗。
(民建市委、浦東新區政協、徐匯區政協、普陀區政協、寶山區政協、奉賢區政協、閔行區政協、市政協對外友好委員會供稿)